作者 | 宋全业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前言:
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暴跌。
拿我自己的认知,精心挑选了100个门店,组成了《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专题系列。系列中有年赚100万的老板,也有很多利润不够100万、但做得很好的1个人、2个人门店,他们类别不同、经营方式也存在差异,但都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同时我也相信,系列中提到的所有老板都能够继续努力,下一个10年依然能稳定的、每年赚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本文为《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第九篇。
本系列的第九篇,跟大家聊聊现在这个大环境下,“综修厂转型”这件事,怎么做成功率更高?
一、汽配城里干综修、农村开大店,会不会“难上加难”?
在市场上跑了这么多年,“综修厂”我们接触的相对而言稍微少些,但只要接触到了,就需要我们需要花很多心思琢磨、研究,因为很多常规的经营或者转型思路,在这个群体身上并不能完全适用。
举个例子。
我接触到的佛山宝德福汽修,这家店位于佛山市禅城区汽配城内,目前经营了5年时间,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开在汽配城里。
在汽配城里开综修店,在一般老板看来真的是“难上加难”,因为汽配城生意难干,综修厂生意更是必须要有金刚钻才能揽得瓷器活。
但是宝德福的周总却说:汽配城生意更好干,因为配件供应及时甚至堪称快速。
目前,宝德福店面300多平米,7个举升机工位,店里7个师傅共计10个人,月营业额在60万左右,基本上全年维持在小800万营业规模,这个营业额对应60%多的毛利率,一年下来200万净利润问题不大。
但这种产值上的进步,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不是所有综修厂都能做到的。
宝德福真正诞生的时间不长,是2022年由2个合伙人的两个小店合并而成的,但宝德福一开始的业绩并没有因为合并动作而有所提升。
合并前,两家店的月营业额合起来20多万,合并后仍未突破这个数字。
是因为资源整合不彻底吗?
通过与周总深入沟通发现,合并过程中股权分配(各占50%)、人员重组和客户资源整合都已到位,显然问题不是出在了这里。
既然如此,合并后产值不涨的问题还能怎么解决?
周总决定从线上切入,选了当时大火的“机油保养套餐”,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149的半合成套餐,还是249的全合成套餐,都没有起量。
后续分析时,周总开始思考这里面会不会有个可能存在的原因:
难道是综修厂做不好小保养套餐?
按理来说不应该啊,过去几年行业事故车业务大面积萎缩,很多综修厂都是靠保养业务起量并转化的。
最终,周总的答案是:应该是因为自己的店在汽配城里的缘故。车主到这里面要么有目标的来选配件、直接维保,要么没目标的逛一圈做美容装潢,却很少有车主会冲着低价保养套餐过来换机油的。
后来,周总就果断换了策略,通过积碳清洗业务把门店的进厂台次拉了起来。
但同样的策略,但凡换到另一家综修厂身上,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认识的另一家全年利润也在200万左右的“温州乐清铭盛汽修”就不一样。
乐清铭盛成立时间其实不长,是一家疫情期间新开的店面,而且位置还在温州乐清市的一个农村。
当然,老板能在农村开综修厂,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是当地经济条件较好,“村村都有工厂,恨不得家家都非常有钱”,所以到处都是车,这个老板在老家江西还有一个门店,经营情况相对来说要差些。
这家店开业后起势比较顺,顺的原因就是“本身有一部分保险公司资源”,当然,现在事故车一个月也就10万左右的产值,更多的产值都是来自于维修业务。
这家店现在也是大部分流量来源于线上,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个门店老板并没有下场,而是交给了两个师傅。
看,综修厂出于相同的目的做同一件事情,换一个地方、换个老板,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既然同做综修生意,必然有相似之处。
二、一定要做“大单”
宝德福和铭盛汽修,虽然两家经营策略不同,但深入分析发现它们有个关键共性:把“做大单”视为本命。
为什么要做大单?有两点:
首先,客单价是门店的生命线。
做大单,开大单。大单解千愁,其实单店业务超过50万,就必须要有很多5000元以上的大单支持,否则仅靠几百甚至一两千的单子,很难支撑这么高的营业额。
很多门店天天很忙碌,但到最后老板却抱怨没有赚到钱。客单价就是核心原因。
就像我们在安阳的一个门店,老板带2个工人,每天进厂台次也不少、员工也是忙忙碌碌都在加班,但每个月只能做六七万产值,核心就是因为客单价太低了,只能做到300多。
进一步分析的话,这个也跟导流项目有关,综修厂如果想用“小保养”这类项目导流,就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转化能力够强,否则就会容易陷入“客单价低迷、忙死又不赚钱”的恶性循环中。
所以,综修厂这种店面形态,尤其要关注的就是“引流过后”转化到“高客单价项目”这一环。
上文提到的宝德福,就是在通过“积碳清洗业务”巩固了客户基盘后,后面两年主要通过“烧机油”和“底盘整备”项目进一步推高了客单价。
而温州乐清铭盛汽修现在能够提升门店客单价的也是“大保养和底盘”业务,同时,产品项目化也是铭盛汽修提升客户接受度的核心方法。
此外,把控好配件质量和维修工艺,也是提升客单价的关键细节,这部分综修厂老板自己是绝对的内行人,我就不在文章里赘述了。
二是只有做大单,综修厂的“核心优势”才能被充分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当宝德福开展"发动机深度养护"和"底盘系统综合维修"等高客单项目时,其汽配城选址的优势才真正显现。
特别是涉及悬挂系统更换等复杂作业时,这种真正的大单,进厂台次肯定要少些,且大部分客户还都是远道而来的,他们都做好了消费的心理准备,但这时候,汽配城“配件供应及时”的优势会让车主感受到另一重惊喜,能够有力助力门店提升和车主沟通的成功率。并且相比很多需要当天发第二天到的区域,这种位置优势就能第一时间锁定客户需求、进行配件更换和安装,降低客户的后悔比例。
目前,宝德福门店每个月进厂台次超400台,整体客单价在1500元左右水平,作为维修综合车辆的门店,这个客单是比较高的了,关键是客户满意度也很不错,每个月400多台到店车辆中,新客户占比差不多一半,且经常有客户推荐自己的朋友去宝德福维修车辆。
而铭盛汽修的老板因为自己本身不是维修工出身,不太懂技术,所以和合伙人在开店的时候合作,拿出了一半的股份给到2个技术师傅,这样就能够大家彻底捆绑在一起。
现在,铭盛汽修的两个师傅已经成了事业合伙人。不仅这个门店,师傅有股份,老板在几百公里外新开的门店里面,也给师傅了股份。这样相互之间就更加信任,也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伙关系。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更强。
而铭盛汽修的老板自己则回到老家又开了底盘整备专修店,但我个人并不太赞同这样的战略布局。
原因也比较现实。
按照行业经验来看,以管理为核心纽带生存的综修厂,比较理想的管理半径是控制在50公里范围内,这样无论是管理还是门店营销,以及日常的运营都是相互助力,而且品牌知名度会逐渐提升。
一旦超过这个距离,即便是门店经营步入了正轨,但对老板也绝对是一种考验。
当然这个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铭盛汽修的老板可以突破或者常规、在不同区域多点开花,对同行来说也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综修厂”模型扩张思路。
三、综修厂转型的最大难点
虽然这些案例均是“转型相对成功”的案例,但综修厂转型仍面临特殊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
还是因为人。
不要觉得这个观点是老调重弹,要知道汽服行业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最大的难题一定跟“人”有关。
某种程度上来说,综修厂老板是比较难与时俱进、扭转思路的群体之一。
一方面,综合维修厂成本以及业务结构的缘故,所以风险其实比一般的汽服店要大,老板不敢轻易改;另一方面,就是综修厂老板基本上都是行业老兵,与时俱进这方面其实要弱些。
我们应该多少看到过身边有些综修厂老板,就算感知到了市场变化,但也还在一成不变地应对消费者。
目前,行业里90%以上的综修厂老板都是“技术出身”,而且很大比例是“技术大拿”出身,他们对汽车维修服务的认知还是“客户让修哪里就修哪里”,修好了老板自豪、客户满意,皆大欢喜,但如果没修好呢?或者今天好了、但明天其他地方又坏了呢?
结果肯定是客户满意度会变差。
一旦到了这一步,综修厂老板的应对方式就比较单一了,传统综修厂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沟通能力都是相对欠缺的。
但是,客户变了,我们和“沟通”这件事的思路,也可以变一变。
传统综修厂往往采用"诊断-报价-维修"的被动服务流程,而新生代车主更期待"预防性养护方案"的主动沟通。
这种代际差异在客户沟通层面尤为明显。
老板能不能扭转思维,跟上新时代,把“沟通”这件事尽量前置、甚至前置到客户进店以前呢?
笔者的观点是“完全可行”。
前文提到的温州乐清铭盛汽修就是这么做的。
由于两个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所以无论是线上套餐还是日常拍的视频都是技术维修类,这样可以尽量吸引对技术类维修业务感兴趣的车主;尤其是视频中,铭盛尽量传达修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目的是能在拉升车主对门店技术信任的同时,对车主进行“修车难”的心理建设,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客户教育。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有一天车主真的进店修车了,门店能一次“把车彻底修好”,对车主而言是理所应当、甚至是惊喜;即便不能一次性修好,车主的包容度也会更高一些。
另外,市场也一直在变,门店的经营方式是不是也可以变一变。
由于公车改革的路线不变、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的思路不变,这几年类似的门店业务都一直在下滑,私家车早已经成为主流,养护业务也已成为门店收入主力。
所以,综修厂门店现在重要的就是把私家车业务做起来。
但现在有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就是很多大型综合维修厂老板因为年龄较大、店里组织结构也比较健全,就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短视频,用原来的业务模式也能把养护业务做起来,但笔者想说,
但实际上,现在想做私家车业务,不做新媒体的话,难度是很高的,毕竟私家车和公家车业务完全两码事,两个逻辑体系、两个价格体系,必须要根据消费者变化做业务和项目的调整,要还是用老的那套业务套路,就很难适应车主的消费需求。
此外,虽然综修厂老板相对而言表达能力弱些,但在新媒体上,“内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表达上,更体现在镜头传递的画面上,而有规模、有技术底蕴、有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的综修厂,在这样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所以老板只要愿意在新营销路径或私家车业务上发力,都有机会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