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站队更换门头仍不赚钱,BBA专修店从香饽饽成了不赚钱的鸡肋,只因汽服老板跟不上时代了?

宋全业
2025-04-19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640.jpg

作者 | 宋全业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

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暴跌。


拿我自己的认知,精心挑选了100个门店,组成了《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专题系列。系列中有年赚100万的老板,也有很多利润不够100万、但做得很好的1个人、2个人门店,他们类别不同、经营方式也存在差异,但都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同时我也相信,系列中提到的所有老板都能够继续努力,下一个10年依然能稳定的、每年赚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本文为《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第十篇。


本系列的第十篇,结合案例跟大家聊聊 “专修店”利润增长的秘诀。


一、专修市场会越来越小?


专修店这种业态,在行业里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不仅是独立售后从业者,就连主机厂都认可这种业态是后市场“技术力”最强的一种店面形态。


比如新能源售后的风口期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头部造车新势力都会主动找豪车专修门店合作售后业务。


再比如,最近几年传统豪车专修维保业务开始出现下滑,而豪车专修店也开始在自身的体系基础上做加法,大多都是BBA专修+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专修,整体模式类似店中店,且核心承接三电维修这种核心业务。


但另一方面,大部分从业者对这种店面形态并不感冒,或者说没信心做好。


有同行就认为,专修店会是未来劣势比较明显的店面形态之一,因为专修店核心承接的就是4S店外溢业务,而现在4S店日子难过,锁客力度越来越大,外溢的业务越来越少了,所以豪车专修最终会退化成综修厂的一个盈利点,专修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小。


那么,专修店老板真实的想法或者说做法,到底是怎样的?


分享一些笔者这些年走访中遇到的专修店案例,以及他们让笔者感觉印象深刻的经营理念。


二、再不被看好的细分市场,都有价值空间


最近几年,汽车后市场生意同质化严重的说法特别多,但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可能只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对不熟悉的部分都不重视、也不研究,毕竟差异化的项目都需要技术,而且此类技术往往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短期内可能赚不到钱,所以很多老板不愿意在技术上投入。


事实层面,汽车后市场能做的差异化生意也有很多很多。一台车有3万多个零部件,那么多系统都需要维修保养服务,各个细分的系统也都可以做出来标杆。


专修店这种业态做的就是实打实的细分市场生意,有些专修店不仅细分到车型,甚至会细分到维修业务的类型。


济南博达就选了一个细分到极致的领域开了专修店:方向机和减震器。


济南博达的老板王总的经历其实很有特点,老板自嘲自己最早就是收破烂的,收的是汽修店剩下的旧配件,比如减震器、三元催化、方向机等等。


在收旧配件的过程中,他发现减震器居然是可以维修的,而且有维修的价值,所以他就想着自己要是能把减震器修好的话,可能比卖废品要赚钱。


然后就是我们在行业里最常见的“技术攻克”道路了,他自己研究和琢磨减震器和方向机维修,研究摸索技术,找市面上各种配件测试,慢慢掌握了相关技术;加上各种方向机旧件方面的积累,他也有了维修的配件资源。


现在,济南博达已经成了一个主业专修方向机和减震器的门店,同时做同行培训业务,教授方向机和减震器的维修,年产值600万。


但是,济南博达的店业态却跟一般专修店不一样。


笔者进到济南博达店里的时候,发现这家店既不像一般的培训中心一样那么标准敞亮,也不像专修店一样舒适豪华,条件堪称艰苦,但到了这家店的2楼,笔者才看到了这家店的核心。


济南博达不是培训室、也不是休息室,而是汇集各种实操项目和各种配件库存的地方,这里有2000多条减震器,基本覆盖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车型,而且这些配件库存还在以“每天增加几十条”的速度扩大。


所以没有什么生意是难干或好干的,关键还是要持续深挖。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看不起油压减震项目,但笔者之前分享的六式底盘整备就是靠这个项目做出的差异化,而且受到了很多车主欢迎。


专修业务的持续深挖,不能少了相关的技术和供应链,而且得是上游的。


这一点现在不少新能源领域的连锁做得就很好,比如T9电研社这种,他们也是比较早意识到“只有链接上游供应商,才有更大可能在全国进行复制布局”的逻辑。


想要把细分市场的生意做大,这是必须的。


三、专修店如果不赚钱,大概率跟“技术”没关系


其次,开专修店的老板技术大多真的很好,但技术好的老板开专修店,未必能赚到钱。


笔者接触到的淮南诚弘汽修就非常典型。


这个店比较有记忆点:虽然有两个老板是技术出身,但出格的行为真的不少。


淮南诚弘汽修成立到现在三年多时间,是三个人合伙的一个门店,各出资三分之一,其中一个人不参与经营,另外两个技术合伙人在店里经营。


在这之前,他们在一年里做了两次转型:先是加入了一个豪华车专修体系,由于门店规模和客户资源等因素,专修没做起来;然后又花钱专门学习新能源维修技术,还把门头换成了新能源维修,也是不见起色。


虽然这两个转型都没成功,但老板爱学习舍得投入的特质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也因为这段经历,这两个技术合伙人的维修技术底子打的特别扎实:不仅能修燃油车,还能修新能源车。


但是就算这样,诚弘汽修最开始两年,还是赚不到钱:两个技术合伙人除了每月拿3000元工资外,到年底也没分到多少钱。


问题出在哪儿?是客户数太少,还是又是“搞技术的看不上服务”导致的?


笔者接触发现并非如此。


淮南诚弘汽修最开始是有洗车工位的,员工数量也多,每天业务忙得不亦乐乎。


老板虽然是技术流,但是对客户特别重视。一年下来洗脚卡充值的钱都不下2万;经常和客户一起吃饭喝酒,每年消费都不下四五万……


这是我第一次见维护私家车客户如此下功夫的,以前都是用在公家单位身上。而且这些私家车主也确实给力,基本上淮南诚弘汽修的生存就是靠他们维持的。


但是,毕竟这种客户还是太少了。


就这样,淮南诚弘汽修辛辛苦苦干了两年,没赚到什么钱,结果碰上了房东涨房租,索性搬到一个园区里,园区的位置还比较偏;所以虽然有洗车工位,但周围没有私家车主,洗车也就成了摆设,引流效果等于零,日子自然就更难了。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4年6月,老板开始用新媒体引流,过程中通过胶套更换引流、从底盘异响切入,把整个底盘业务带动起来以后就彻底扭转了。


现在淮南诚弘汽修店里的3个人已经全天候满负荷运营,月产值达到15万以上,而且每个月都在创新高。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技术好的老板开专修店,不赚钱的理由有很多,但大概率跟技术没关系,而是一直都没搞明白生意该怎么做。


像淮南诚弘汽修的老板,前期明显是个好韭菜,这一点从店面一年内不断更换门头就知道了,不过这颗韭菜的好处就是在过程中是有成长和进步的,而且因为都很年轻,所以能为自己的“认知提升”过程买单。


四、“专修老店”最难跟上时代?


这些年听到的专修店转型标杆其实有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都要做新媒体、甚至要结合新能源,也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老板最大也是80后附近。


所以我们可能就会下意识觉得:做专修、尤其是做了十几年专修生意的店,转型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老板跟不上时代了。


我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完全错的,毕竟很大程度上符合行业现状,但并非说“绝对不行”。


笔者接触的烟台车老头就是个例外,这家店本身已经开了十多年了,老板牟总现在已经50多岁了,而且因为自己是技术出身,所以以前都是亲自干活,只不过这几年年纪大了,就把精力转到当老板上了。


“老板特别喜欢搞技术、年纪还大、店还老”,乍一看,烟台车老头是不是buff叠满?


但就这么一个buff叠满的店,却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产值从12万做到了25万左右,每年的净利润更是增加了50万以上;后来还专门搬家扩了场地,新场地有8台举升机,5个工人,现在产值稳定在30万以上,全年净利润冲刺80万。


对于这种变化,牟总自己的说法是“赶上好时候”,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


牟总自己,其实就是这种变化最大的变量。


很多人会说,年纪大的汽修老板是做不好新媒体的,但烟台车老头的视频拍摄、剪辑、账号运营以及客户接待沟通,都是牟总自己负责的,剩下5个师傅都是各司其职,做自己的活计。


而且他的思路特别清晰。他是没有赶上新媒体最好的时候的,所以他是直接从底盘项目开始切入做新媒体,而且执行力特别到位,一天2条短视频雷打不动,豆荚这种付费投流也跟进的特别及时;后来他还主动学习了方向机维修、四轮定位等技术,今年还要上减震器维修项目,设备也要用亨特……


所以,老板不要觉得年龄大就不学习了,只要你的门店还在开,只要还没回家颐养天年,就都要努力学习,毕竟店只要开着就要赚钱。


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自由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