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最近这段时间,行业里发生了不少揭示行业发展趋势的动态,轮胎领域也有此类动态出现。
首先上游轮胎品牌商动作愈加频繁,且相关动作不仅局限于“终身质保”上。去年到现在,包括德国马牌、倍耐力、玲珑和佳通等品牌纷纷宣布旗下品牌轮胎可享受“终身质保”;而德国马牌今年又在终端门店的轮胎项目服务响应速度和效率发力,一口气在4万多家汽服店上线了“轮胎秒送 马上装”服务。
其次是汽服连锁的轮胎项目表现。
根据途虎、兔师傅、百援精养、小拇指公开披露的信息可知,去年各家轮胎业务均有突出成绩,其重要性越来越不可替代。
结合年初百援精养赵明和兔师傅宋烈进年初均有过“轮胎等长周期项目迎来青春”以及“2024年平均行驶里程有不少下滑,车主消费偏于谨慎但轮胎等刚性需求依然存在”等预测,说明除了途虎之外,其他汽服连锁也有把轮胎发展成全新“战略支点”的打算。
另外还有40万汽服店经营偏好的转变以及从业者的观察。
近年来,“底盘特色单店或老板”是活得最滋润的群体,曾经极度普通却凭借轮胎项目特色进入行业视野的案例如今也是屡见不鲜,说明了当汽服店定位“高端化”或者“专项化”路线的时候,轮胎项目是非常好的切入口;此外,即便是对普通门店来说,做好轮胎项目的实际价值也越来越明显。
宏观层面,在行业高度内卷的当下,汽车后市场上下游群体均面临着巨大压力,加码轮胎项目是企业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但从微观视角观察,轮胎作为公认的“横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关键领域,迟早会成为全行业冲破现有格局的突破口。
在这过程中,轮项项目的价值将会继续升级甚至是扭转。
一、途虎、小拇指等全速加码,轮胎将成“第一流量入口”
如开篇所说,最近几年,行业上下游均将轮胎项目作为 “发展核心”进行生态布局,尤其是汽服连锁群体,去年以来在这块更是有战绩可循。
先看途虎。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途虎的轮胎和底盘零部件收入约为61.3亿,相较2023年增长了10.2%,占汽车产品和服务收入的41.6%,且途虎在抖音上的轮胎保养新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00%。说明轮胎业务仍是途虎体系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且是途虎在公域获取新流量的有力抓手。
还有兔师傅。
兔师傅导入轮胎项目的时间并不长,不过一年有余,但效果却非常突出,去年每月的轮胎销量就稳定在了16000-17000条,宋烈进对于这个成绩用了三个字形容:超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轮胎业务导入效果超预期的情况下,兔师傅去年的单店产值以及新客户到店情况均取得显著突破,单店最高产值从40万提升到了超60万,补胎业务50%都是新客户,而换胎业务中30%都是新客户,说明兔师傅已经通过轮胎项目打通了“吸引新用户、提升用户粘性,进而交叉销售其他服务”的经营路径,而这个点是“只专注保养”的时候兔师傅遇到的最大瓶颈。
此外,百援精养和小拇指对轮胎项目体系内对轮胎项目的重视度也在悄悄提高。前者不仅导入了轮胎项目,更将其作为获取流量的重点入口进行加盟店培训时候的宣导,核心输出的内容是“如何通过轮胎上举升机”,而小拇指去年的轮胎业绩同比增长68%,且在小拇指大力推动的直供体系中,轮胎也是非常关键的板块。
另外,就在过去的3月份,米奇汤普森轮胎全球首家零售店在上海开业……
这种高度重视与百花齐放的状态,无疑说明了轮胎业务在整个独立售后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可以说是现在“最受重视的传统项目”。
在汽车后市场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现在,轮胎作为“独立售后行业标准化程度最高、且价格最透明”的刚需项目,重视度能够有新一轮的拔高,除了跟项目本身的确定性高度相关外,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轮胎项目展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根据从业者反馈,到现在轮胎都是很多门店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之一,且随着车龄的增长以及国产轮胎的崛起,轮胎项目的这种利润确定性将继续保持。
与此同时,汽车服务世界注意到,轮胎有可能成为继洗车、小保养之后,下一个“第一流量入口”。
二、行业“流量项目”数次变迁是契机
众所周知,以O2O浪潮为开端,终端汽服店的“流量入口项目”开始不断变化。
2015年左右起,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1元洗车”甚至“0元洗车”迅速盛行,O2O企业希望以洗车这一高频业务为切入口,打通后续的维修、保养、甚至是保险、二手车交易检测等业务,自此“流量入口项目”的说法在独立售后普及开来。
在这过程中,汽车后市场经历了多轮价格战的洗礼,且在不同阶段,流量入口项目也不一样。
1.0阶段,汽服店的流量逻辑是“线下为王”,流量入口主要是免费洗车,主要手段是地推和电话;而在2.0阶段,流量逻辑变成了线上线下结合,叠加行业标准化进程加快的影响,轮胎和保养等项目取代洗车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到了3.0阶段,线上流量平台崛起,新媒体获客窗口更是彻底打开,行业的流量入口也陡然扩大,换油、轮胎乃至精洗、深度养护、甚至是保险事故车等,都成了汽服店的流量入口。
时至今日,汽服门店开始意识到,价格战影响下,行业的“流量入口”虽然变多了、但同时门槛也变高了。
换油虽然车主认知高、转化率也不低,但频次明显下降,且利润空间极度有限;
精洗虽然不像普洗那么容易亏钱,但转化难题依旧存在,其他深度养护项目的技术门槛又很高,且相关业务的机遇相对有限,目前也只是少部分玩转新媒体的门店的流量入口;
至于保险事故车,更是4S店最后的强势项目,独立售后能拿下的人越来越少;
……
这种情况下,被行业诟病“利润空间透明度”最高的轮胎项目,反而因为入口类型多(补胎、充气、换胎、四轮定位等)、刚需特性明显(车主年均进店2-3次)且底盘等项目需求日益增长缘故,成了确定性最强的流量入口项目。
兰建军就曾指出:“底盘业务的70%是来自轮胎,在转型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轮胎业务,不断地去深化,不断地向底盘项目做渗透。”
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吴剑国也在相关文章中强调:轮胎业务是普通洗美养护门店核心中的核心,是门店一切业务的试金石。“如果能把轮胎项目的转化率提起来,那么其他品类的转化就都有机会;反过来讲,如果轮胎都搞不定,那么其他品类的转化就会是难上加难。”
基于这种行业变化,轮胎有了成为下一个“第一流量入口”的契机。
三、横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机遇是内核
契机很重要,但关键是轮胎项目本身具备成为“第一流量入口”的内核。
行业如今高度认同的轮胎业务“横跨燃油车存量市场和新能源车增量市场”、“是最不受新能源影响的项目之一”等说法,背后其实有两个维度的考量。
一个就是轮胎项目本身的“长周期性”,另一个就是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售后市场并存的动荡时刻,轮胎项目的“稳”不只是体现在项目的盈利表现上,而是整个服务链都很“稳”。
汽车服务世界分析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稳”,主要来源于轮胎项目在产品技术、供应链和终端服务维度上的“三性”。
产品技术维度,轮胎有非常强的兼容性。
由于基础性能要求一致,轮胎是现阶段少有的真正由“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共性需求”主导研发方向的配件品类。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轮胎的基础性能都是要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静音性等核心指标,所以技术研发方向是重叠的,相关的研发资源重复利用率也比较高;另外,就算新能源车因电池重量大、扭矩高以及车主偏好大轮毂等因素,对轮胎有些特殊需求,但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升级来实现,所以在技术层面很难引发根本性的格局动荡。
与之相对应的是,润滑油和汽车膜因技术路线分化或服务门槛提升,技术和供应链的整合难度要比轮胎品类大一些。
供应链维度,轮胎品类具备明显的通用性。
以燃油车轮胎替换市场为例。
虽然车龄增长会导致轮胎的磨损加剧,但相关的替换需求也是比较明确的,主要集中在性价比高的基础性能产品,所以现在这部分市场基本上还是国内外的头部轮胎企业通过产品线分层、配送绩效提升来覆盖,比如德国马牌的“轮胎秒送 马上装”服务,其实就是通过德国马牌的“30分钟快配”体系实现快速配送,强调的是轮胎项目的服务响应速度和效率。
另外,虽然现在大家可能听到车主聊“燃油车轮胎和新能源车胎”的区别,但结合现状来看,这种需求差异对上游的影响,核心还是给一些国产轮胎厂家争取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但对新入局者的加成并不明显,且到现在上游轮胎品牌的整体格局依旧相对固化。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门店采购轮胎的渠道体系是比较固定的。
此外在项目维度,轮胎项目和终端服务体系的适配性也极高。
轮胎作为车辆刚需部件,无论动力形式如何,面向消费者时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几乎一致的;此外轮胎项目本身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有些同规格的轮胎甚至适配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的多类车型。
这就意味着汽服店的轮胎更换、动平衡、四轮定位等项目场景以及服务体系是几乎通用的,和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没什么关系,门店不需要进行太多额外培训或设备投入,就能兼容两类客户。
综上,轮胎项目之所以能够“横跨燃油车和新能源”,本质上是它在技术兼容性、供应链稳定性、服务场景适配性三个层面同时覆盖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核心市场需求。
而这种高度契合市场需求且稳定的特质,恰好击中了目前汽服店群体迫切的“稳定过渡”心理,而这也是汽车服务世界认为“轮胎将成后市场第一流量入口”的关键所在。
四、40万汽服店迫切寻找转型最优解
“轮胎项目将成第一流量入口”的预测背后,还和40万汽服店当下所处的生存阶段特殊有关。
首先,虽然动荡体感没那么明显,但独立售后本质上和4S店一样面临着转型压力。
参照4S店群体近年来的转型路径,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燃油车售后和新能源销售”双轨经营特点,而且这种双轨经营模式,在独立售后同样存在。
其次,还跟行业当下的整体遇冷现状有关。
F6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的累计产值和进厂台次均下滑4%,市场大环境没有好转;且结合市场反馈来看,大多数汽服店确实陷入了“淡季持续延长”的生存窘境。
这意味着迈入2025年,依旧有不少汽服店经营上继续承压、经营成本的压缩也存在边际效应,对于那些想要继续留在行业的门店老板来说,尽可能在动荡变革期“平滑转型”,成为非常迫切的需求。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行业摸索,越来越多汽服店也意识到:过度依赖燃油车业务,可能因新能源替代加速陷入衰退;若仅服务电车,则面临当前保有量不足的生存压力。
所以,即使难度逆天,但“不想做选择题、想鱼和熊掌兼得”的汽服店会越来越多。
对普通汽服店而言,需要“双轨经营”的主要还是项目,而成真概率最高就是轮胎项目。
一直以来,汽服门店一切的经营手段都要基于车主和自身实际需求进行,转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方面,燃油车车主和新能源车车主的轮胎更换周期存在差异,前者的轮胎平均更换周期是3-5年,而后者受整车重量更大、高扭矩输出等因素影响,轮胎更换周期通常比传统燃油车更短,大多在2-4年,这就意味着汽服店在这两个轮胎业务上如果能够做到搭配,就能形成比较稳定业务循环甚至是客户复购。
另一方面,对绝大部分普通汽服店来说,所谓“鱼和熊掌兼得”并不是说真想既要鱼又要熊掌,而是想同时吃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售后的“鱼”,即便都只是“小鱼”,而从轮胎业务切入,是“双轨经营”模式投入成本最低的方式,因为无需新增工位、仓储和展示区也能共用,避免因业务分割而出现支出增加、坪效下降的情况。
此外,对大多数门店项目来说,轮胎项目的变现路径是比较清晰且长尾的。
纵向维度上,可以是从轮胎到全车养护的深耕。只要顺利切入了轮胎项目,就能比较自然的延伸至刹车系统检测、悬挂维修等底盘业务,技术实力和客源允许的情况下,切入新能源车的电池健康检查也未尝不可;
而在横向维度,汽服店也可以试着展开保险事故车、甚至是新能源车充电等业务,当然这主要看纵向维度的业务深耕做到何种程度。
当然,上述“双轨经营”的思路,肯定是理想大于现实,轮胎包括后续底盘业务的难点和风险也是确定的,即便前期切入顺利,后续想要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人力和设备投入、技术力、营销力以及供应链能力方面的投入也是一样不少,过程中需要汽服店老板改变的不仅是经营定位的调整、还有管理习惯,关键还有思维上的调整,这才是更难的地方。
寻找转型最优解,不仅是4S店群体、也是独立售后无法逃避的生存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