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灿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匆匆一年又一年,精神焦虑不得闲;
一部手机一根烟,老板门口坐一天;
好不容易有车来,还是加气不给钱。
这个顺口溜,就是目前小轮胎店的真实写照,你实在很难想象,都2025年了,还有许多汽修厂的思维留在20年前等客上门的时代。
今天,我就用一篇文章扒一扒小轮胎店的生存之道,以及未来该何去何从。
不知道诸位读者是否记得这张图,去年一篇投稿我提到了小轮胎店等客上门的现象,而随着一年的翻篇,这家店又有新的变化,当然这变化不是越来越好,而是4个门脸关了2个,卷闸门上还贴着招租的告示。
正应了郭德纲的一句名言:乞丐就没有要早饭的,但凡能早起,也不至于要饭。
我相信上图小轮胎店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大部分小轮胎店共性化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未来他们的命运又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01
这还得从轮胎的属性开始说起。
汽车配件有两个类别,一个是易损件,一个是车型件,易损件的特点是具备周期性,比如说三油五水,雨刮刹车片之类;车型件的更换周期较长,有的甚至整个生命周期都没有更换需求,比如说钣金件和发动机件。
正常的汽修厂经营逻辑是把周期性的易损件项目当成正财,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稳妥经营,把非周期项目当作横财。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在稳妥经营中寻找机会,一旦抓住一个合适的机会,便可以一飞冲天,逆势改命,没机会时也不用焦虑。把周期性项目经营好,也小富得安。
轮胎则是个另类,你若说是易损件,但更换周期却长达5-6年,你若说是车型件,可有的冒失驾驶员却恨不得一年换4条轮胎。
轮胎还有第三个属性,这个属性就是保险件。一旦轮胎非正常损坏,对于车主来说,就是换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换不换的问题。
并且,由于轮胎的备货成本较高,物流成本占大头,同质化又非常严重,利润相对汽车维修简直不足一提。
在那个汽修生意好做的年代,轮胎项目被许多汽修厂视为鸡肋项目,因为价格高且事发意外,修理厂换一条轮胎不但可能赚不到钱,还有可能面临老客户欠款的问题,风险大还利润低,还不如推给专门的轮胎店。
各路轮胎厂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与其费力气找汽修厂合作,还不如找些对汽修不甚了了又觉得这行有钱赚,但又舍不得投资的外行开轮胎店,补胎换胎又容易标准化,搞一套流程设计一套CI就可以招加盟了,收益大投入小,风险可控,无论是对轮胎店和厂家都是最优的选择。
所以,我毫不客气地说,小轮胎店80%的老板都属于外行+不愿冒险+目光短浅的人,跳跃这三个标签的老板早就要么做轮胎批发,要么往综合性修理厂转型了。
02
不可否认,在电商兴起之前,轮胎品牌为小轮胎店输入的CI标准化和流程意识,促进了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也让很多小轮胎店得以安身立命。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逐渐出现了逆转。
首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某虎的横空出世,通过互联网模式把轮胎价格本来就不多的利润打得七零八碎。
加之物流体系越来越发达,上午线上下单,下午车主就能就近选择门店更换,把小轮胎店唯一的便利性优势也打没了。
其次,随着综合性修理厂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原来看不上的鸡肋项目现在也成了香饽饽。
比如说换底盘胶套等项目,20年前换胶套是因为我们的汽配工业不强大,物流也不及时,一个下支臂成本太高又不好备货,换胶套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许多胶套与下支臂之间是过盈配合, 挤出即变形,换胶套是权宜之计。
想不到20年后的现在,在下支臂比胶套贵不了多少的当下,换胶套又卷土重来,令人不胜唏嘘。若不是生意难做到一定程度,谁又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轮胎同样如此,生意不好做,以前看不中的项目,现场成为熬过黎明前黑暗的救命稻草,加之补胎换胎技术对于综修厂本来就不是什么难题。
因此,现在的综修厂在全力切入轮胎项目,并取得很好的成果,毕竟客户数量在这里,客户信任值又在线,瘦死的骆驼比马还是要大的。
如今,但凡思维活络的轮胎厂家和一级经销商,都在往汽修厂上加码投入,往小轮胎店的投入必然减少。
在这三座大山之下,小轮胎店的日子自然是越来越难过。
03
但是,以上都是客观原因,将所有困境都诉诸客观因素,显然不足以解释这些共性化的现象,小轮胎店主观因素同样很大。
总的来说,小轮胎店有3个重要的缺陷让他们的发展脚步远逊于综合修理厂。
第一个原因:老板普遍不爱学习,盲目自大,这几乎是普遍性的原因。
轮胎厂家为了深度绑定小轮胎店,经常会带他们以培训的名义去“见大世面”,比如说出国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等。
这让一些穷乡僻壤的小轮胎店老板不免受宠若惊,凭他自己的能力,可能连省城都去不了,何况是出国旅游,进出高档酒店了,回头必定卖胎的积极性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小轮胎店老板会对品牌充满感恩和崇拜,会主动屏蔽与轮胎厂家提供的运营模板相左的运营技能。
可实际情况是,轮胎厂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会从自己的根本利益考虑,所有给加盟的小轮胎店提供的运营动作都是围绕把轮胎卖出去进行,至于你能不能活,那不是轮胎厂家所关心的内容,大不了换一家,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个门面的轮胎店可不到处都是。
就拿一些轮胎品牌来说,运营的核心还是围绕轮胎销售来进行,而所谓提升门店产值的赋能方法,就是查车,都2025年了,还在用查车这一套。
除了查车,便是大谈特谈抖音短视频,仿佛查车和短视频就是灵丹妙药,让门店走向成功的巅峰。
至于为什么门店不查车,为什么不做短视频的真实原因,他们既不知道,也不敢问,问了不会多尴尬。
在这种氛围中,小轮胎店的老板很少能超越自身的认知考虑门店的发展,大部分都对如何搞快钱无比上心,因为查车和短视频理论上确实可以让小轮胎店立竿见影。
至于后面的副作用,他们第一不知道,第二就算知道了也不关心,就比如本文开始那张图所示一样,能干就干,干不了就关门,多大点事儿。
甚至还有一些小轮胎店一般不开张,平常摆摆摊干点副业,有客户找他换胎才跑去开门,纯粹把门店当个仓库用。
第二个原因:小轮胎店老板普遍被各路轮胎厂家养刁了。
一直以来不单是培训,门头装修,设备,甚至家里的空调默认都是轮胎厂家埋单,在他们眼里就没有为知识付费的习惯,相反还认为轮胎厂家的培训多如牛毛,给他钱去都不一定去,还想收钱,这不是开玩笑吗?
在试错成本如此高的当下,小轮胎店老板就算幡然醒悟(当然可能性不大),明白了现在凶险的处境,愿意接受轮胎厂家之外的运营经验,可是,哪位老师又敢教呢,因为大概率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口碑不砸了么?
第三个原因:小轮胎店之所以一直是小轮胎店,就说明不具备冒险精神。
但凡能改变,在行情好的时候早就变了,等不到现在,现在行情大家都知道,就更加不愿意做投入的决策了。
04
即便如此,小轮胎店的优势也是有的,那就是小,小,就意味着成本低,成本低,就意味着只要付出一点点努力,拿到的结果就比综合性门店大,风险也小很多。
如果能够突破思维的局限,并且执行力够的话,小轮胎店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当然,他们也必须直面综合性修理厂和电商的残酷竞争。
说了这么多,小轮胎店该如何破局呢?
从长远看来,轮胎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大,因为车越来越多,无论车怎么变,只要在马路上跑,就离不开轮胎。
只是,最近一两年在国补影响下,大规模换车对轮胎销售有影响,但3-5年后,市场必定会越来越好,但怎么熬过这3年,我认为小轮胎店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主动出击,向上发展。
只做换胎换油就意味着抗风险能力非常小,应努力学习正确的运营方法,向上突破,向社区店转型是必然的。
但社区店的运营模式,相比一家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轮胎店,难度上升了几个数量级,需要老板付出很大的精力,必须要正视现实。
如果还是活在过去,活在梦里,那就当我没说,您继续做梦。
要记住一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学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就要有付出的准备。
第二即主打差异化和特色项目,与同行拉开差距。
注意,我这里说的差异化项目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而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产品供应商手中的项目。
因为产品供应商要的是利益最大化,把货卖给越多的厂他才能赚钱,仅凭几个抖音文案就可以让一个项目长盛不衰的项目基本不存在。
网红项目伴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因为一旦做好了,隔壁同行立马蜂拥而至,让你起个大早,却只是帮后来者培育市场而已。
记住一句话:容易复制的项目,就不是差异化项目。
真正的差异化项目,就是90%的同行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的项目,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才能做到,至于哪些项目是的,在这里就不说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2025 年的汽车后市场,早已不是 “等风来” 的时代。小轮胎店的真正危机,从来不是外部竞争,而是被困在“小富即安”的思维牢笼里。
当你把门店从“卖轮胎的铺子”变成“解决车主需求的入口”,把自己从“赚差价的老板” 升级为“汽车服务生态的节点”,即便身处浪潮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记住,在数字化时代,“小”从来不是劣势,“没有特色”才是。
与其抱怨“门可罗雀”,不如主动成为社区里“不可或缺”的存在——这就是小生意的生存智慧。
我是黄灿,祝诸位汽服从业者生意兴隆,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