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奔驰专项专修,月产值从1万跃升至百万,汽服店“做专”也能打败同行?

汽车服务世界
2025-07-11
来源:祁六金

作者 | 祁六金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2025年已经过去一半,汽车后市场呈现出几个新的趋势变化。


在宏观层面,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业内反馈,2025年整体行情并没有明显好转。在这种背景下,行业供给侧加速出清,分化为“5%超级头部、45%剩者、50%淘汰”的金字塔结构。


这也意味着,后市场的竞争从增量时代的跑马圈地,进入存量时代的精耕细作,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门店经营层面,曾经围绕“做大做全”还是“小而美”的争论,逐渐尘埃落定,门店开始在规模与专业之间寻找平衡;


在线上线下运营层面,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流量红利逐渐见顶,从业者从一味追逐新客的狂热,转向深挖基盘老客户价值的理性;


在产品与服务层面,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表示,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服务正成为破局的关键……


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运营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比如,门店“增项目”还是“减项目”如何正确决策?如何最大程度发掘老客户的价值?如何让产品与服务形成1+1>2的合力?如何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在价值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对于上述问题,本次郑州超级大会嘉宾的观点,或许能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答案”。


一、从“做大做全”转向“做精做专”


过去几年,后市场关于门店的经营模式到底“大而全”还是“小而美”,一直存在争论。


争论主要围绕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布局的争论。“大而全”主张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而“小而美”专注细分领域,凭借精准定位和精细化服务站稳脚跟。


二是成本与效率的争论。大店在成本控制和运营灵活性上可能较弱;小店因规模小,能更灵活地调整经营策略。


三是客户体验的争论。“大而全”门店能为客户提供多元服务,但可能服务不够精细;“小而美”门店聚焦特定领域,能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不过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兴起、年轻车主崛起、消费升级等变化,市场逐步从“做大做全”的粗放式比拼,转向“做精做专”的精细化较量。


另一方面,燃油车业务量下滑,对仅靠少数业务品类的“小而美”门店而言,似乎又很难存活下去。


这种情况下,不少门店试图在“大而全”和“小而美”中寻找一种平衡。结合本次郑州大会的嘉宾观点来看,这种平衡调整,主要是三个方向。


一是按门店规模/优势调整,小店“专而精”,大店“分而专”。


车艺尚董事长范保良认为,在洗美改领域,光靠单一的三膜产品,门店会很难存活。所以从框架上来说,一定要拓展其他项目,但要根据自身规模和优势去做增项。


范保良进一步表示:如果是大店,建议把贴膜改装洗美区分开;如果是小店,因资源有限,建议不要盲目加项目,须聚焦核心业务,避免陷入“什么都做却什么都不精”的困境。


爱车巧手创始人谢春登也表示,“做精做专大于做大做全”,门店可以聚焦1-2个高价值细分领域,通过极致专业度建立信任。但要确保核心业务占比超过70%,用专业而非品类多寡来吸引客户。


对于大店而言,可以通过拆分“小业务单元”,实现“大而专”。


华胜采用了“大店拆解为小业务线”的思路,将门店按业务类型划分为独立经营体,如底盘升级区、内饰改装区、轮胎服务区。


每个单元聚焦不同的细分业务,配备专属团队,既保持“全”的优势,又确保每个板块“专”的深度。


二是用专业壁垒支撑业务边界,“做得好”比“做得全”更重要。


无论是拓展还是聚焦,对汽服行业而言,都需要以“专业”为前提,做得好比做得全更重要。


对于“小而美”的门店,可以借鉴沈阳之星,专注奔驰专修,月产值从1万跃升至百万。


沈阳之星总经理王旭表示,要通过“单一车型深耕+技术沉淀”建立壁垒,让“专”成为不可替代的标签。


做“大而全”的门店,拓展业务前需评估“是否有专业团队支撑”。


车匠人创始人康中华提到,底盘升级、内部改装等增量业务“要求相对较高,有同行壁垒”,大店如果要涉足,需先培养专业技师,比如底盘六大件升级能力,而非单纯增加业务品类。


三是定客户群体,用定位来筛选业务,而不是“为了全而全”。


门店业务的拓展,最终是为了增加进厂台次,所以本质上还是要围绕目标客群的需求来展开,不能盲目追求“全品类”。


汽车服务世界此前提出“开店四法”,其中定人群,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门店而言,定人群就是门店打算做哪部分人的生意,即满足哪部分人群的需求,这是开店和上新项目的起点。现阶段,第一要摈弃的就是做所有人的生意,盲目追求“大而全”显然是不可取的。


在这方面,车间汇董事长邓龙的观点很有见地。


邓龙认为,传统洗美装店应锁定“人生第二辆车车主”,这类车主年龄30-40岁,车价在20-40万。


这类客户的需求集中在“养护+面子升级”,门店就可以聚焦洗美、贴膜、轻度改装,无需涉足复杂维保。


如果目标客群是高端车主,大店可以拓展“洗美+贴膜+底盘升级”的组合,满足高端车主“一站式品质服务”需求,但需确保每个业务都达到专业的水准,避免因“全”而降低标准。


总得来说,“大而全”和“小而美”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小店用“专”扎根,依据自身情况,尝试用轻关联拓展业务边界;大店用“分拆单元”确保专业,再用业务协同做大势能与规模。


不过,还是那句话,对汽服行业服务而言,“专业”是前提。无论门店大小,坚守行业专业本质的门店,将永远拥有一席之地。


二、从增项目到增量项目


过去几年,汽服店经营的大趋势是减规模减项目,聚焦核心业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然而,在核心业务普遍缺乏流量支撑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客户,也有老板重新考虑加项,本质上还是通过增项,提高进厂台次,转化高价项目的逻辑。


汽车服务世界创始人&CEO胡军波表示,门店在保障基本盘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更新自己的项目,向窗口期和趋势性的项目区迭代,从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在本次郑州大会的嘉宾分享中,大家也普遍认为,若要增加项目,需要聚焦增量业务。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梳理过,现阶段的新增量集中于“三新一老一低”,也就是新能源、新媒体、新技术、燃油车老车业务以及低线城市。


在燃油车老车业务上,燃油车行驶里程下降导致保养间隔时间延长,维保业务逐渐见顶,而轮胎、底盘、改装等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兔师傅CEO宋烈进提到,轮胎项目到了爆发期,其门店在2023年6月上了轮胎项目,一年半时间从0做到1.8万条/月 。


稳先生底盘创始人詹世强指出,底盘项目有发展潜力,好的底盘项目投资小、覆盖场景多。


车匠人创始人康中华表示,改装市场规模在2024年大概1200亿左右,同比增长15%,新能源改装增速加快。


在低线城市,同样也存在增量。


兔师傅提到,兔师傅进入到地市县市场时发现,由于汽车保有量少,单一项目的业务量不足以支撑门店运营发展,这也是其增加轮胎项目的原因之一。


综上来看,汽服店的增项,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市场“三新一老一低”等增量赛道的布局,同时结合自身规模与区域特点灵活调整。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增项逻辑,才是在存量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支点的做法。


三、从追逐流量到深挖老客


近几年,在流量竞争加剧、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从业者开始从过往的追逐流量,逐渐转向老客户运营,深挖基本盘客户的价值。


孚邦特斯拉维修创始人刘文波表示,有些城市的流量大概是20元/台车,有一些城市则在100-200元/台车,甚至有的城市更高,主要取决于该城市的特斯拉保有量。


正如简阳汇峰总经理游家良所说,如果获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远大于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解决流量的问题,就要先解决维老的问题,拓新的同时先维老。


汽车服务世界创始人&CEO胡军波也指出,当下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甚至缩量时代,获客成本高,“把一个产品卖给一万个客户”的模式难以为继,应转变为“给一个客户卖一万遍产品”,强调老客户是门店基本盘。


从业务角度来说,当下是新能源与燃油车业务重叠期,但除了少数专项门店外,大部分门店的基盘业务和盈利业务还是燃油车业务,门店的基盘客户也主要是老客户,且主要分布在线下。


因此,防止老客户流失是当下大多数门店的生存关键,稳固的老客基础能让门店在竞争中更从容。


简阳汇峰总经理游家良提到,会员体系是门店产值的压舱石,其门店三千多个会员,2024年为门店创造了1500多万的产值,提升了门店的抗风险和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在深挖老客户价值方面,私域运营被认为是重要手段。


车艺尚董事长范保良表示,对于经营十几年的老店,建议先不要做网络投流,先把自己的客户分类分好,客户管理数据做好。通过为老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老客户的复购率和推荐率,从而增加门店利润。


从追逐流量到深挖老客,转变的核心目的,其实是让门店从流量依赖”转向客户资产经营。


通过私域运营激活老客价值,当老客复购率与推荐率提升,既能抵御流量波动的冲击,又能通过口碑裂变降低获客成本,为门店长期生存与盈利奠定基础。


四、从产品商到服务商


随着潮流轻改、洗美三膜、轮胎等品类在后市场被重视,对想增加这些项目的门店来说,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选择品牌,二是服务落地。


在郑州大会嘉宾的发言中,产品与服务的关系被多次提及,大多数嘉宾的核心观点是:产品好是基础,服务好是核心。


一方面,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后市场,服务成为门店打造自身差异化的关键。


中威车饰潘丽华指出,“产品好是基础”,尤其是三膜这类对材质依赖度高的产品,优质的膜材是后续施工服务的前提,没有好产品,服务再专业也难以让客户满意。


同时,潘丽华强调,三分膜七分贴,即使是优质的车衣膜,但是如果门店施工工艺差、服务流程不规范,也无法发挥性能,这正好强调了服务对产品价值的赋能。


SolarGard圣佳中国区段培表示,圣佳坚持“高价值导向”,通过标准化施工、售后保障等服务,让高端膜材的价值被客户感知,从而实现溢价。  


另一方面,好的产品是流量入口,好的服务是留客手段,二者结合,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Profilm尊膜李志东提出“同时购买概率”打法,客户购买贴膜时,推荐脚垫等关联产品,同时配套“施工同步、售后一体”的服务,让产品与服务形成闭环。


车艺尚范保良提到,门店需要“用核心产品建立信任,用关联服务挖掘价值”,例如通过专业贴膜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后,再推荐内饰清洁、底盘升级等服务,实现“产品引流-服务锁客”的循环。


乐通之翼朱俊林也提到,新能源车轮胎的利润不仅来自产品本身,更来自“补胎+动平衡+减震升级”等配套服务,这些围绕轮胎的服务,让轮胎从单一产品变成解决方案,价值大幅提升。


此外,艾施德萧美强表示综修厂开展灯改业务的优势、罗盘瑆罗灿强调底盘项目的“技术+服务”一体化,均体现服务对产品的赋能效应。


五、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在存量竞争中,无底线的价格战曾是多数门店的“救命稻草”,19.9元精洗、99元保养套餐等低价策略,一度席卷市场。


但随着市场呈现出消费降级与品质升级的特征,车主既追求性价比,更在意服务的专业度与体验感,单纯的价格厮杀已难以为继,从业者也陷入“不降价没客流,降价后没利润”的恶性循环。


正如圣佳中国区董事长段培所言,“低价恶性内卷没有意义”,当所有门店都在同一维度拼价格,最终只会集体陷入利润枯竭的泥潭。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竞争最终要回归本质,就是价值的创造。


爱车巧手创始人谢春登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爱车巧手通过精洗定价,服务20%高净值客户,通过体验,能够让30%的客户做到转化,直接淘汰50%价格敏感客户。


重庆亿迈总经理李亚均也有类似的表达:“专业洗美的毛利高、黏性强,把专业洗美的价值做出来,客户根本不缺”。


这种用价格筛客、用价值留客的逻辑,正在替代单纯的低价引流。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向,本质是行业从“粗放收割”向“精细经营”的蜕变。


正如车艺尚董事长范保良所言,“筛选20%的客户服务到底”,通过聚焦客群、打磨不可替代的服务能力,才能在存量市场中跳出内卷,实现反向突围。


写在最后:


汽车服务世界多次表示,汽车后市场已经从机会红利时代进入专业红利时代。


专业,原本就是我们行业的本质,从“做大做全” 到 “做精做专”,本质就是让专业成为生存底线。


后市场的未来,不属于“什么都想要”的贪婪者,而属于“把一件事做透”的深耕者。


那些主动筛选客户、打磨服务细节、坚守长期价值的门店,终将在价值战的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自由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