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郝斌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前几天写了一篇老板与员工关系的文章,今天就这个话题再多聊一些。
之前聊过汽服行业如今的一种用工现状是:老板抱怨找不到好员工,同时员工抱怨遇不到好老板。
当时我的观点是:好老板和好员工,其实是需要双向奔赴的,而不是靠碰运气。
本文就具体展开下,如何实现这种“双向奔赴”。
一、关于“好”的辩证认知
首先,我们对于“好”,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辩证看待。
第一个维度,“好”是动态变化的欲望投射。
记得之前我在招人的时候,有一名员工综合能力挺不错的,他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下班别太晚,因为那时候是早8晚8,他想6点下班,后续老板也同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话里话外流露出对这件事的不满。最后在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就爆发了,最终还是一拍两散。
这时候可能有老板会想,问题出在谁身上?是不是这名员工的表现没达到老板预期?
答案是未必,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但其实就是双方在“好”上的分歧变大了而已。
为什么分歧会变大呢?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外界的标准又是飘忽不定的。
你今天觉得的“好”,很可能明天就未必还会是“好”了;你以为的“好员工”,在老板眼中可能只是“合格”;你以为的“好老板”,在员工心里或许只是“还行”。
而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双方欲望的错位。
这个案例中,起初双方都觉得“好”:员工觉得能6点下班很好,老板觉得能留住人才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好”的标准在悄然变化——老板开始期待员工能更“投入”,员工则期待老板能更“体谅”。
第二个维度,好的评判标准往往指向自己。
佛家有一句世俗谛的话:你眼中的别人实则才是自己。
我以前认识的一个老板,他店里有个员工死活要离职,想离职的原因是觉得店长(不是老板)和其他员工挤兑他。
这个员工本身其实挺厉害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和客户的沟通以及转化都挺优秀的,所以老板就特想留下他,于是就找到我帮忙。
在与老板和员工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双方的抱怨简直和夫妻离婚前的调解现场差不多。
老板抱怨说这帮员工都是“白眼狼”,店里其实是不管饭的、直接给饭补,但老板看他们经常下班很晚,所以时不时请他们夜宵,一直到后来利润减少了,夜宵的频率才变低了;
员工抱怨老板现在变得抠门了,以前一周能请三四顿饭,现在两三个月不见得请一次。
这好像就应了那句老话:“升米恩,斗米仇”。老板当初用请客当额外关怀,员工却把这当成默认福利了,当利润萎缩后,“福利”减少,双方就都觉得自己很委屈。
这两个案例中门店的遭遇,可能很多从业者都遇到过,归根结底,问题全部都出在管理制度的模糊性上。
二、“人情管理”有陷阱
没有哪家企业一上来就是世界500强,也没有哪个人打一出生就是栋梁之材,胖子还不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老板都想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那就要掌好这个舵,打造出利于员工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塑造我们门店的整体形象,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笔者的观点是:好的用工关系,归根结底要建立在规则与情感的动态平衡之上。
规则即“管理”,情感即人情味,二者结合起来最大的特点,便是“人情管理”。
第一个“员工离职”案例里,其实有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就是双方之间的矛盾,表面看是对工作时间长短界定不一致的问题,但实则是双方对“好”的定义从未真正对齐过。
员工认为“准时下班是我的权利”,老板觉得“加班是态度的体现”——他们都对,也都错。因为职场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错判断,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
而第二个“夜宵”案例,老板用请夜宵代替制度,最终被员工视为“应得福利”,本质上是源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和沟通的不畅,导致老板和员工之间出现矛盾。
而这两个案例的共同问题,便是陷入了“人情管理”的陷阱。
善意需有边界,额外激励≠长期义务。
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管理需要明确的边界:既要有人情味的关怀,更要有制度化的保障;否则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所以老板在打“人情牌”的同时,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主要有三个明确:
明确底线: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明确标准:如何评价工作表现;
明确预期:达到什么标准能获得什么回报;
当然了,制度内容根据门店规模、老板精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大原则是一致的,就是你店里花在员工身上的每一笔钱,都要明确:哪些是规则内的保障,哪些是额外的激励,避免让员工把偶然的善意当作必然的待遇。
但是,明确的管理制度不是抄别人的,而是自己定的。
现实中,有些门店老板莫名其妙会把定制度,跟“画大饼”划等号。
经常有老板会说“跟着我好好干,咱吃香的喝辣的”又或是“等再开新店分你干股,只要你跟着我好好干亏待不了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而员工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大概率也是酒过三巡了,在酒精和美食的刺激下,喜笑颜开的应和着老板。
但酒局过后,制度迟迟出不来,老板也停留在了“拍脑门”做管理的情境中,朝令夕改成常态,自己都摸不准路数,更何况员工呢。
门店管理不是纯粹的奖或者惩,更不是饼,所以不能随心所欲,要有一个明确且合理的方向,也就是想把门店做成一个什么样子。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了那个目标而努力;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即便遇到重重考验,但依旧可以有“贵人”扶持;是不会中途迷失,不会动不动觉得谁家不错,今天学画猫,明天学画狗,最后搞个四不像出来。
那么,怎么构建良性的管理关系呢?
三、管理三要诀
良性管理关系的构建,有三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双向内求,拒绝甩锅。
外求皆是障碍,内求才是方法。
老板需问,我的门店是否是“好员工”愿意加入的平台?
员工需问,我是否能成为团队的价值贡献者?
如果管理者只是把业绩不佳归咎于员工,却不思考自己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培训、流程支持和正向激励,那么即使员工跟了再多年,能力也只会原地踏步;相反对于员工来说,如果进到这个团队,不反思自己是否适应这个团队,能不能为这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即使换了再好的平台,成长也会停滞不前。
管理与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制度为骨,人情为肉。
前几天遇到了一个老板,他有一个店每个月维保进店400台左右,单车毛利150元,但其他门店都是200+,他觉得是因为员工不懂转化。
问及这个店的员工工龄如何,老板说有两名跟他比较久;继续问他日常有没有奖惩机制,他说不太做,但事实上那些方法他都懂,却懒得去落实。
懒得落实的原因,可能是真的懒,也可能是“有顾虑”,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在日积月累中让门店管理的核心问题愈加暴露:没有清晰的执行标准,也没有持续的监督和优化机制。
毛利差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员工不懂转化”,是可以通过转化话术培训、服务流程优化、和奖惩政策改善的;
既然有工龄长的员工,说明对门店肯定是满意的,那么就要从内部或者外部发力,让员工获得或参与技能等级评定标准,把满意度转化为生产力;
没有奖惩机制,意味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内驱力再强的优秀员工,也会失去动力。
第三个原则,遵循长期主义思维,尊重契约。
好的企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随着员工的成长促使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带动员工进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真正的好门店,不是靠“好员工”撑起来的,而是靠“好管理”培养出来的;而真正的“好”管理,不是简单的“你让步我妥协”,而应该建立在共同成长的契约精神上,“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
行业在卷,我们更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