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汽车服务世界联合创始人吴骏、常岳新能源创始人傅荣澄、智胜养车总经理余涌、蜜蜂新能源董事长孙建军、连顺董事长易法坤在2023(第十四届)汽车服务世界超级大会-新能源新连锁售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实录,如有出入,敬请谅解!
吴骏:首先请四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
傅荣澄:我是常岳新能源的傅荣澄,我们在资产管理、保险、金融、二手车与电池回收领域做了对应布局。
余涌:我叫余涌,来自智胜养车,我们是途虎养车和胜牌润滑油的合资公司,目前在山东有超过30家门店,以传统汽车维修保养业务为主。
孙建军:我是来自蜜蜂新能源的孙建军,我们公司是做电池维修服务,做了6年,有9个电池厂授权,现在核心产品是电池延保。我们和人保、太保已经上线电池延保产品。
我们的第二个产品是特斯拉专修,攻克了特斯拉的三电核心维修技术,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第三方特斯拉服务网络。
易法坤:我是来自广州连顺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的易法坤,传统业务做自动变速箱,现在全国有93家分公司。同时我也是广州高量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广州高量做了9家电子厂的售前售后服务,目前是华南前三的水平。
吴骏:新能源车和后市场相关的机会点有哪些?可能存在哪些坑?新能源车业务能否提炼出结论性观点?
傅荣澄:我想说的第一个词,新能源售后的“瞻前顾后”。现在修的这些车是三年前的车,但是三年修什么车不确定。
我们就应该看现在主机厂的技术和电池技术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主机厂大量使用车身电池一体化结构,我们现在修的车不代表三年后还会存在,三年后会存在大量车身电池一体化的车,而且大量运用激光焊接,未来法规也会逐步完善。
我一直觉得电池维修是贩卖焦虑,上个时代的电子产品手机,手机电池使用频次远比汽车高,各位修过自己手机电池吗?假设重度使用电池都不需要维修,凭什么认为未来的汽车电池需要维修?
所以,大家如果想进入到新能源售后领域,我特别建议大家去看一下现在的技术发展,现在技术发展决定三年之后你有没有这些电池,这些电池到底能修还是不能修。
余涌:我们目前相对传统的维修保养连锁,股东是途虎和胜牌。新能源汽车更多的能力不是在维修,而是养,以养带修的路径。
我们很多年前已经在布局与新能源车相关的油液,两年之前已经在市场上发布XEV新能源油液相关产品。智胜养车一直为新能源保养做相应的准备,可能不是现在立马。
关于新能源的坑,如果一开始没有想好到底怎么做,或者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发展路径,可能会被拍死在沙滩上。我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再充分进入这个领域。
孙建军:我分享一下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经验和体会,我们2018年开始做,算是中国最早之一。
如果修高端车,一定要懂软件,还要懂电脑。我们打造的产品专做特斯拉维修,就是软件和硬件结合,可以修软件系统、自动驾驶,高端车不是纯粹的机械产品,还有电器和软件。
修低端车,刚才讲的老汽车、运营车、出租、网约、物流,电池车是有寿命的,它有循环次数,网约车一天充4次,差不多4年左右续航就会大幅下滑,这时候电池需要维修。我们的电池解决方案,就是跟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延保产品。
易法坤:很多人给连顺的标签是做变速箱的,现在有93家。新能源板块我们也及时介入,现在是华南地区的三星站和优秀服务站,每天修电池在50块左右。
不管你做传统车,还是新能源车,大家一定要拥抱新事物。我们叫深耕传统,拥抱新能源、新技术、新媒体。
你做新能源首先想清楚客户在哪里,第一个保险公司,第二个出行公司,第三个C端客户。而且C端车主还要细分市场。比如你专修特斯拉、小鹏、理想,都可以过得很好。
不过,一定要把这批车主从海量公域流量里面找出来,这就需要你对新媒体有一定的认知。找到客户之后,挣钱就是顺带的事情。
在坑方面,找拿到成果的人学习,找有授权和厂家支持的人学习。学习一定要找有实体店的人去学习,它有经验、有维修案例,可以更事半功倍的学习好,少踩坑。
关于预判和总结,不管大家现在有没有在做新能源,但是你必须接触新能源。因为时代改变不了,这是趋势。国内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可以说是世界一流,这点不用怀疑,我已经帮你验证了,市面上跑的车也帮你验证了。所以,未来不管你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新能源必须积极拥抱。
吴骏:全国连锁、区域连锁、单体门店,如果做新能源转型升级,哪个群体更有优势?
傅荣澄:新能源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很难被规模化,因为零部件没有被标准化。比如最核心的零部件叫电池模组,电池模组是没有原产件的。
零部件存在的问题就决定了,这个事没有办法形成全国化的连锁。特别是电池厂现有主要是抢占市场,而不是满足售后市场,除非这个市场已经充分饱和。全国新能源售后维修连锁可能存在,但绝对不是围绕电池来的。
反而区域连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体量的优势,像连顺原本做变速箱专修,有专业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基础,还可以进行投入。
单体门店只能做信息和客户的转运,类似“中介”的角色。
余涌:首先我想讲单体门店,他在新能源车业务拓展上的难度是最高的,除非在某一方面有非常强势的能力,比如在当地有非常强的客户群体,技术层面也有很好的领悟和认知。但总体来说,单体门店生存空间较小。
区域连锁在新能源车机会更大,特别是短期的三五年时间。对于全国连锁来讲,大家都在与主机厂、品牌方做一些合作,包括途虎在跟零跑、天猫在跟小鹏都有双门头的合作。
从大的行业趋势来讲,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情况之下,一定会向区域连锁和全国连锁有更多的倾斜。
孙建军:蜜蜂就是连锁的实践者,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如果我们的业务是基于授权,这不是每个人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比如宁德时代的授权。
蜜蜂的业务是基于非授权业务,是市场化的,针对过了保修期的业务。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突破它,因为技术永远是第一位。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没有技术无路可走,一定要把投资技术放在第一。
易法坤:大家一定要清楚新能源维修场景跟油车场景完全不一样,从事新能源这么多年来,新能源板块一直是我在主导,我有很深的感悟。厂家的要求很严格,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它的流程去做,每一个流程都要拍照留底,要有证据链证明工作规范。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它是有危险的,它与油车完全不一样。油车一个螺丝没拧紧,最多不走车,但是新能源车螺丝没拧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螺丝不拧紧,罚你的钱、取消你的授权资质很正常。正因为厂家高要求、高标准,才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新能源、新媒体时代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提升标准,做好技术储备,提升服务标准,打造好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只有把这些都做好,谁都有机会。
吴骏:新能源车过保业务,大家觉得机会大一点?还是风险大一点?
傅荣澄:我认为过保车辆一定会越来越少,而且一直觉得质保很多时候是伪命题。当一台车开始出现问题,很难判断到底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比如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车主说是质量问题,特斯拉说是车主操作不当,质保就很难界定。智能汽车本身在数字化和溯源体系范围之内,所以我相信过保这个事,可能慢慢会变成时代阶段性的产品。
余涌:我们一直没有介入主机厂售后方面的业务,目标客户就是过保车辆,基本上保修期或者质保期内的车辆不太会到第三方独立售后。
我们对于新能源车的判断,预计30%的车会到独立售后,70%的车仍然会在4S店或者品牌领域里面。我们对于新能源车独立售后的看法不是太乐观,所以短期坚持把现有存量车做好,同时为新能源车做一些准备。
我们是社区店模式,长远来讲不去做新能源车的维修,更多还是保养小部件更换为主。比如TPMS,包括特斯拉的车过三五年以后,基本上TPMS电池也到了一定寿命需要更换。现在特斯拉TPMS基本上都是到4S店或者授权点更换,这个对于第三方独立售后后续也是一个机会。虽然这是很小的东西,一旦技术有突破,我们也可以找到小的机会点,对于社区店的生存也是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独立售后,我们的确看到市场上有很大的机会。这个市场足够大,给大家施展拳脚的空间也足够大。我们要拥抱新时代,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往前走,往前看。
孙建军:现在厂家在卖车时说的终身质保,这里面很多东西要打折。第一条,首任车主享受终身质保,有几个车买了一辈子放在家里,肯定几年就换掉,一换终身质保取消,特别是电池。
第二条,如果你去跑车,一年跑3万公里,他认为是运营车,运营车不享受这些政策的,它只针对私家车,你过户就不享受这个政策,跑3万公里就脱保。
第三条,底盘碰了,电池你要自己买单,而且你没有到指定4S店保养,也会自动脱保。它有N个条件让你触发脱保,你都不知道。
现在修油车的有几个维修店还在讨论保不保,绝大多数都是脱保业务,将来电车也会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脱保会越来越多。
我们将来做这个生意一定要基于市场化的脱保车,能拿到三保授权是极少数,而且做4S店风险非常大,将来比较熟悉的新能源品牌就三五个,其他的品牌都不能保证你赚钱。
易法坤:我可以讲几个生态,第一个配件生态,新能源配件生态与传统油车完全不一样,传统油车有原厂件、品牌件、再制造件、拆车件,新能源车只有原厂件和二手件。新能源配件供应非常有保障,这方面大家不用质疑。只要车厂电厂还在,一定有配件,一定要找像我们这样有授权各地经销商才能买到,没有授权肯定买不到,所以新能源配件更有保障,因为它没有副厂件,只有原厂件。
第二个客户生态,在座每一位一定对新能源感兴趣,只要手里稍有余钱就买一个新能源玩一下。我开了新能源车后不想开油车,为什么?太智能了。在座每一位都是新能源车的用户,都是新能源车维修的客户,这个市场就大到这个程度,路上走的每一个人都是的用户,这个市场体量大到我一个人做不完,需要大家一起干。
吴骏:我听下来总体感觉,靠近我这边对于新能源车的温度偏冷一点点,靠近易总持续在升温。从主持人的感受和观点上来看,我们既不能用老的观点来看待目前的市场,也不能完全用跳脱思维看待现在的市场。
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我们对待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态度可以比较一致。奔赴一次会场,来看我们的直播,可能关键点并不是我拿到一个答案,关键是它触发了你一次思考,关键是触发你一次觉得能够可以跟你合作的一个伙伴,我觉得这就是论坛的价值。